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企改革面临攻坚克难,在这样重要的历史关头,来自一线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2012年,中冶集团亏损额高达73.6亿元,带息负债1700多亿,应收账款和存货高达2100多亿,许多银行停止授信,资金链濒临断裂边缘。然而,到2015年时,中冶集团已实现利润68.6亿元,增长13.8%,利润年均增幅24.8%。2016年中冶集团荣获中央企业负责人2015年度经营业绩考核A级企业、中央企业负责人2013~2015年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科技创新优秀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位居第290位。
三年时间,中冶集团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不仅扭亏增盈,还增强了企业的控制力、影响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并使中冶集团更加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名副其实的“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中冶集团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优化顶层设计,绘制发展宏图
2012年,受全球经济减速、钢铁行业深度调整,以及处理几年前盲目兼并重组企业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冶集团跌入包袱沉重、管理下滑的低谷,连续三年被国资委列为债务风险特别监管企业,在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评为D级企业。2012年亏损额更是高达73.6亿元,在中央企业亏损排名第三,企业发展步履维艰。
正当企业处于生死边缘的紧要关头,中冶集团新任掌门人国文清在2012年“9·5”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正确的战略统领全局,以创新的思路破解难题”,“既不能让危险和风险集中爆发,把中冶击垮;也不能让问题久拖不决,把中冶拖垮”。这是基于企业自救的战略思考,也是基于中冶集团三十万职工生存的战略思考。在这一战略思路引领下,中冶集团采取一系列“削山”、“控险”、“填沟”等措施,快速出手、集中力量加速创造条件“卸包袱”、“啃骨头”,脱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企业度过了有史以来最艰难、最危险的时期。
2013年,当企业逐渐从低谷中弹跳出来、即将迎来新一轮稳健发展的历史转折点时,中冶集团精准提出“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的发展愿景,做出了“回归主业”的重要抉择,按照“一年迈一步,三年跨大步”的发展步骤,专注于做有能力做、擅长做和最熟悉、最拿手的业务,围绕冶金建设核心主业,聚焦主业,适度多元,扎扎实实打基础巩固基础。这一发展愿景在关键时期解决了中冶集团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方向前进的重大问题。进入2014年,面临科研设计类企业陷入房地产困境,冶金工程技术缺乏创新性突破,中冶集团要求科研设计类企业一律退出房地产业务,并提出了“站在国际水平的高端和整个冶金行业发展的高度,用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的新的目标。
2015年,面对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鉴于公司原有四大板块的业务定位已远远不能反映企业现状及钢铁行业的大调整、大变革、大提升,公司明确提出“打造‘四梁八柱’业务体系升级版,再造建设‘美好中冶’新优势,争做全球最强最优最大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目标,作为“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宏伟房屋的有力支撑,更加突出“八大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2015年年中工作会议在推进“四梁八柱”业务体系升级版落地过程中,按照钢铁冶金的8大部位、19个业务单元,明确了设计类子企业第一、第二梯队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施工类子企业,形成了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基本阵形与核心团队,确保了中冶既有充分的力量做好冶金主业,又有充分的力量转型发展。
2016年,站在组建国际一流企业集团、承载更大国家责任和使命的新高度,中冶集团又适时推出做“冶金建设的国家队、基本建设的主力军、新兴产业的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建设之路”的战略新定位,并紧紧围绕战略新定位谋篇布局,持续推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不断把建设“美好中冶”推向历史发展的更高水平。
从“回归主业”,到“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从打造“四梁八柱”业务体系升级版,到“做冶金建设的国家队、基本建设的主力军、新兴产业的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建设之路”,中冶集团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目标任务,战略布局递进展开,实践逻辑步步相扣,经营业绩年年推高。
破解发展难题,高扬改革风帆
伟大的愿景,催人奋进;美好的景象,激动人心。在明确企业的顶层设计与宏伟蓝图之后,中冶集团立即着手解决制约发展的几大难题,并以2012年“9·5”会议为分水岭,全面开启了企业改革脱困、奋力自救的发展大幕。
针对造成巨额亏损的中冶恒通、中冶纸业、葫芦岛有色三家企业,中冶集团果断实施了剥离策略,根据每家企业所在的不同行业和特点,具有针对性的制定处置方案,以快速妥善解决,止住“出血点”。继2012年中冶恒通完成破产后划转港中旅,2013年3月,中冶纸业以央企内部资源整合方式整体并入诚通集团,中冶集团在实施聚焦主业的发展战略部署上迈出了重要步伐;2013年12月31日,葫芦岛有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并以混合所有制形式重整后的锌业股份开始盈利。至此,中冶集团头顶上的“三座大山”基本被削平,制约企业发展的桎梏基本解脱,影响效益提升和资金链安全的障碍也基本消除。
针对前期子企业亏损数量较多、亏损额较大的问题,中冶集团一方面强化战略管控,保证业务聚焦。如对于房地产开发业务,明确以专业化的房地产开发子企业中冶置业作为主业和品牌,设计类子企业在本区域外全部退出房地产业务;施工类子企业以房屋建设为主,逐步退出现有房地产业务。设计类子企业下属的装备制造业务,除每家保留一家具有核心技术的装备制造厂外,其余全部退出。另一方面强化过程管控,有效治理亏损。如中冶集团制定了亏损企业治理总体方案,明确各子企业经营班子集体承担亏损治理的主体责任,并通过落实责任制、加大薪酬考核力度、对亏损企业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分类和逐家制定治理方案等举措,使亏损企业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亏损额由2013年的68.84亿元下降到2015年的34.61亿元。
针对“两金”占用过多、资产运营效率低下这一“顽症”,中冶集团标本兼治,实行铁腕清欠。一是从源头上止住“两金”占用,严格控制正常合同付款方式以外的垫资方式,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二是加强内部管控,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严格两金执行考核。同时,加强内外行业对标管理,开展内部两金预算执行通报;三是审慎评估和控制经营项目,强化过程管控,加强对重点单位和重点项目动态监管,尤其是政府投资项目、民营项目和三年以上应收账款的清理;四是加大项目融资创新力度,优化筹资模式、资金运营模式。近三年来,中冶集团对外投资金额从近200亿元,降低到仅有十几亿元,且全部是投资到深化企业改革、科技创新方面。
与此同时,通过反思“三座大山”等重大风险出现的原因,中冶集团不断加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建立重大内控缺陷责任追究制度,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持续、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效衔接,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在以国文清为总舵手的中冶集团领导班子的统筹谋划、强势推进下,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纷纷破题,风清气正、万众一心的新格局、新气象在攻城拔寨中开创。
奋力开拓市场,扬鞭纵横驰骋
面对全方位激烈的市场竞争,针对企业市场区域资源布局的不合理和项目“散、弱、小”等突出问题,在攻坚克难、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刚刚有所缓解的情况下,中冶集团立即调整经营策略,把三分之二的精力用于促进子企业发展,下大力气加强市场开拓,着力加强“大环境、大客户、大项目”的设计与运作,主要领导带头抓市场、组织精兵强将奋力闯市场,总部、子企业、区域公司“三力合一”开拓市场迈出新步伐,实现了量质齐升。这几年成为中冶集团有史以来市场开拓工作力度最大、市场开发活力展示最充分、成效最显著的一个阶段,新签合同额三年平均增幅25.1%,承揽和储备的“高新综大”项目大幅增加,新签5亿元以上国内重大工程承包合同131个,合同额1606亿元,同比增长27.2%。
在钢铁冶金主业方面,中冶集团提出了“争做全球最大最强最优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的战略新定位,瞄准世界第一目标,力争通过3-5年时间,形成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集中打造高端优势,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目前中冶集团已经形成了以工艺设计为龙头,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为依托,工程项目管理和施工为手段的冶金全产业链集成整合优势,在钢铁冶金八大部位、19项工艺单元的核心技术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时,依托冶金工程技术“国家队”的实力,中冶集团正努力成为中国钢铁工业走向海外的“引领者”、钢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主导者”,不断扩大中央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
2015年9月25日上午,世界在建的最大钢铁项目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一号高炉顺利点火投产,这是中冶集团14家单位2万多建设大军仅用时两年创造的世界钢铁工业奇迹,充分彰显出中冶集团在核心技术、核心装备、工程建设等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国家队”的实力。11月27日,台塑越南河静钢铁新建炼焦项目1号焦炉顺利出焦投产,这是中冶集团研发的7米大容积顶装炼焦技术首次成功输出海外,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东南亚乃至世界钢铁建设与运营的标杆和样板工程。由中冶集团设计,即将开工建设的马来西亚马中关丹产业园年产350万吨钢铁项目,更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产能合作的创新和探索,对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来说具有广泛示范效应。
依托钢铁冶金的核心竞争优势,中冶集团在合理的“作战半径”内大展作为,大举向民建、市政交通、体育场馆、节能环保、特色文化产业等非冶金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突出跟踪和承揽大项目,突出做技术含量高、有影响力、标志性和品牌化的项目,到有鱼的地方去撒网,到有草的地方去放羊,到最有活力的地方找市场,“高新综大”项目、非冶金工程项目不断增多,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年来,中冶集团重点围绕国家三大战略及四大区域进行布局和拓展,国内成立12个区域公司,海外重点布局25个国家和地区,并着力加强与地方政府、知名企业的深层对接,先后与贵州省政府、深圳市政府、福州市政府、天津滨海新区、北京首创集团等多个政府和企业签订20多项战略合作协议,在市政交通、基础设施、高端房建及房地产开发、地下综合管廊、生态环保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推动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重大项目的快速落地。其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业务开拓成效喜人,被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评价为“总里程第一、单项成绩第一”。中冶集团的非冶金业务占比已经由2012年的49.3%上升至2015年83%,企业的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新的增长极和竞争优势加速形成。
培育创新优势,逆势扶摇直上
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冶集团拥有5.3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和1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获得54项国家科技奖,累计有效专利数16241件,位居中央企业第四位,科技创新水平处于中央企业第一方阵。2016年7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公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2013-2015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中冶集团荣获2013-2015年任期“科技创新优秀企业”称号,排名较上一任期跃升15位,位居冶金类和建筑类央企前列。
近几年来,结合“十三五”规划建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冶集团紧跟国家未来转型发展形势,加快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先后制定了打造全球最大最强最优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顶层设计方案、“先进制造、3D打印、互联网+”顶层设计方案以及装备制造业务发展顶层设计方案,并正在制定矿业及有色冶金顶层设计方案;成立了中国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中国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中国中冶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院、中国中冶主题公园技术研究院、中国中冶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中冶水环境技术研究院等一系列专业性研究院,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全力拓展新兴产业市场,力争使科技创新成为中冶集团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的新动能、新支撑。目前,中冶集团正在加速实现设计、研发、专利产品化,使中冶集团的技术、管理、装备融为一体,形成规模,让技术搭载在装备上走得更远、跑得更快。
与此同时,中冶集团紧紧抓住影响企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刀阔斧进行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企业活力、竞争力、发展力日益增强。一方面中冶集团突出市场开发、工程管理等关键运营管控,成立海外、矿产资源、集中采购、非上市资产等专业化经营和管控平台,提高与业务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使总部从以往提供传统基础性管理职能上升到真正发挥指挥中枢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资源专业化、区域化优化整合,打造中冶交通、中冶置业、中冶管廊等专业化品牌公司,对中国五冶与中冶成勘、中冶南方与中冶连铸、中国一冶与武建院、中冶天工与中国二十冶的上海和天津、广东地区17家子企业进行区域化整合,形成规模和协同效应,不断提升中冶集团的区域市场覆盖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涅槃重生、冲出低谷后的中冶集团将牢记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把对党的忠诚、企业的责任、员工的期盼都落实到卯足干劲上、发展成果上,全力以赴做好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不断续写“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的精彩篇章,以更加优良的业绩和发展品质为中国五矿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